第30届全国设计大师班 暨“新时代新文科新设计”创新讲坛 导师课程
时间:2021/6/10 0:38:54来源:作者:点击:6283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领导以及来自省内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学员和来自天津、山东高校的老师、设计同道共200余名教师学员参与了本次“大师班”课程的研习。


林家阳 教授
课程1:林家阳  目标·精神·坚持——教师的工匠精神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作了题为《目标·精神·坚持——教师的工匠精神》的专题报告。

我们亟需一批有眼界、有目标、有使命感并勇于献身教育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教育特别需要一代又一代有伟大情怀支撑、有深厚学术积淀、有持续奋斗精神的队伍,才能从平庸和困境中走出来,才能迎来砥砺前行中的新突破。


(左)宋协伟 教授(右)彭亮 教授

课程2:宋协伟

《设计不在——新文科建设与大设计时代》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就设计教育当以服务人类核心价值、引领产业革命进化、创造全球未来为己任,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交叉学科整合型人才,构筑国际化跨域知识联盟平台。为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而团结,为全世界命运共同体而行动。在大设计时代培育改变世界的设计人才,设计不在。


课程3:彭 亮《国际视野 本土实践》

国家级教学名师/广东顺德职院前院长彭亮教授就设计教育所呈现的新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高校教师需要强化三学(自学+治学+游学)、三历(学历+经历+阅历)、三读(读书+读人+读天下)他结合顺德技术学院设计教育改革与实践进行了中外设计教育比较,强调了设计教学“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专家的精彩演激发了学员强烈的听课兴趣

(左)陈劲松 教授(右)彭璐  教授

课程4:陈劲松《民族文化与文创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劲松教授开展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基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与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持续17 年努力探究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路径,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传承优秀文化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已经成为云南艺术学院服务社会的亮丽名片,并有效助力传承工艺振兴、美丽乡村建设。


课程5:彭 璐《新文化 新时尚》
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彭璐教授,让“科技引领时尚”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力量,从学科、专业、行业和平台四个方面进一步建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创新中国时尚文化,探索引领东方时尚的高等教育路径,不断提升科技与设计艺术的融合与拓展。

(左)胡洁 教授(右)隆玲  教授
课程6:胡洁《国家级项目申报的经验与体会》
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交通大学科研能手胡洁教授,结合自己申报获批的国家级项目,系统分析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与基本路径。以自然科学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分析所有的基金项目的共性问题,梳理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从“需求牵引、聚焦前沿、突出原创、交叉融通”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项目申请的基本路径。
课程7:隆 玲《教师的演讲艺术与技巧》

上海礼仪讲师团团长/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上海师范大学隆玲教授的课程主要围绕演讲有声语言的使用技巧和演讲态势语言的使用技巧两方面展开,有声语言中包括声音的科学化和艺术化,帮助教师使自己的声音达到“准”和“美”,从而更加“悦耳动听”;态势语言中包括演讲时如何选择服饰、如何恰当使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从而更加“赏心悦目”,帮助教师在讲台上更生动、更闪亮。


隆玲教授讲课艺术的实验教学

(左)余隋怀 教授(右)李少博 教授

课程8:余隋怀《面向未来的创新素质培养》

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余隋怀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全球工程教育领先的欧林(Olin)学院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哈佛大学 Tony Wagner 教授提出创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认识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 - 设计思维,如何通过谷歌的《设计冲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流程和方法,通过实际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素质。


课程9:李少博

《产教融合——边远校的航母思维》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主任李少博教授,一是探讨我们面对地域的区位劣势、行业与产业劣势、综合性大学内轻视艺术学科及教师拘泥于传统教学惧怕变革等问题 , 如何突围解困的路径 ;  二是探讨我们在自治区率先实施“教室教学 + 科学研究 + 公司运作 + 设计生活”为一体的“教室革命”;三是汇报我们改革后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 整合资源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并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立项资金 2000 余万元推动专业建设 。


组织学员针对两天的学习情况进行结课考试